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前身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創建于1960年。經過60多年努力,形成以應用經濟學為龍頭,經管文法理工學科門類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學校始終秉持“以學生為本、以學術為魂”的辦學理念,恪守“誠信、寬容、博學、務實”校訓,人才培養體現出錄取分數高、就業質量高、就業薪酬高和外語能力強等特點。學?,F有應用經濟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應用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法學、工商管理、統計學、理論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7 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十四五”學校學科發展規劃指出,至2025 年,學校力爭設立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學等一級學科碩士點,增加多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完善一級學科布局,增設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學等一級學科,打通專業建設上行通道,使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貫通。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公共管理碩士或MPA)。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打造以對外經貿為特色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培育適應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的基層社會治理、基層社會服務及國際組織管理的高層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MPA核心課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社會研究方法、憲法與行政法、政治學、公共經濟學等。此外還開設有地方政府管理、社區治理、社會保障概論、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政治經濟學、WTO事務管理等課程。
公共管理碩士(非全日制)的學習形式為非全日制,采用周末授課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5年,最長可延至4.5年,包括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國際經貿組織管理三個專業方向。該項目以黨的教育方針為遵循,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能夠適應新時代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開放型經濟社會發展和實際業務開展需要,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學術性和職業性密切結合,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特別是財經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具備公共管理實踐技能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
一、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
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
第二,系統地掌握公共管理的科學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寬厚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復合型、應用性的知識結構,善于把握國內外公共管理的新形勢和新特點。
第三,具有較強的從事公共管理實務工作和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能力,包括調研、決策、組織、協調、指揮、激勵、文字閱讀與理解、口頭與文字表達以及熟練運用多種管理技術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能力。
第四,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
第五,具有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意志品質;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背景下人際交往與組織協調能力;具有適應我國公共管理實踐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而持續自我學習能力。
二、辦學環境
為保證培養質量,學校為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與其他在校學術型研究生同等標準的辦學環境和學習條件,包括硬件設施、教學投入、學習保障、后勤服務等。同時,根據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特點,特別注意加強案例分析和研討所需相關設施的建設。
三、招生類型、報考資格與學習年限
招生類型為“非全日制”,學生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招收。
報考資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當年有關文件為準。一般要求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實際工作經歷。
學制為2.5年,最長不超過4年。
四、專業方向設置
根據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圍繞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發展定位和“五個中心”建設目標以及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等對高層次公共管理專門人才的需要,結合學校自身優勢與特色,我校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設置以下三個專業方向:
1. 行政管理
2. 社會保障
3. 國際經貿組織管理
五、學分要求與課程設置
MPA研究生培養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36學分。
課程設置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分為核心課、專業方向必修課、選修課、社會實踐四個模塊。其中,核心課程不少于19學分,專業方向必修課不少于8學分,選修課不少于7學分,社會實踐為2學分。課程學習中,每個學分學習時間不少于16課時。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具體課程設置以培養方案為準)
六、師資隊伍
從MPA研究生培養特點出發,我校選聘具有扎實理論功底、豐富實踐經驗的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機構的中高層領導干部擔任兼職教師,致力于建立一支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擔任核心課的教師均為專任教師,并具有相關學科博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稱。每門核心課程配備至少2名教師,且同一名教師不重復作為不同核心課程的核心成員。發揮兼職教師隊伍在專業方向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參與專業方向學生培養的兼職教師不少于專業方向師資隊伍的三分之一。
七、教學形式
教學過程既強調把握公共管理理論前沿,又注重公共管理現實實踐,采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方式。綜合運用講授、研究、案例分析、體驗、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把多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社會實踐
MPA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3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保證學生具有在政府機關、非政府公共部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機會,學校將不斷開拓相關資源,加強與相關政府機關、非政府公共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學校將對MPA研究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全過程管理,確保實踐實效。
九、學位論文
MPA研究生修滿規定學分后即可撰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應體現專業學位應用導向,可以采取調研報告、規劃設計、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呈現,選題緊密結合政府機構與非政府公共部門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特別鼓勵學生選擇與自己工作崗位、工作領域相關的問題展開調查研究與分析論證,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或改進管理的措施。
十、學位授予
MPA研究生在規定年限內完成課程學習及社會實踐環節,取得規定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